史上最全的云南古树茶资料(中)

时间:2016-09-10 20:54:57来源:聘茶 作者:老易整理 点击:
易聘号是一个专门从事古树茶保护开发的知名企业,历史悠久,享誉茶界。易聘号秉承保护与开发并举,使有限资源在得到良好保护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作用;易聘号坚持品质至上,采用传统工艺,为成功人士提供高品质的古树茶叶制品。
关双古树茶

     关双位于勐海县西部,属勐满乡关双村民委员会。关双是一个布朗族山寨,山寨坐落在一座叫翁嘎秧大山的山坡平缓处。在山寨的东西两侧分布着两大片古茶园,茶园从寨子边一直延伸到山坡。
     关双西南方就是缅甸,距国境线的直线距离不到1 0公里。关双古茶园距著名的景迈古茶山很近,隔着南览河冲出的深箐向北看,可以清楚看到景迈山。关双距景迈山的芒景村直线距离只有大约10公里,两地没有汽车路相连,两寨布朗族要走亲戚只有走山路或骑摩托车。
     要到关双,从勐海出发进入勐满坝后向左转有山区毛路相连,行程有40多公里,道路崎岖,雨季汽车很难通行,旱季乘汽车走40多公里山路约需2小时。
     关双种茶历史悠久,古茶园中大多数古茶树的基部干径都在1 0厘米以上,成乔木状生长,,存东坡茶园中,最大茶树的基部干径超过30厘米。在古茶园中生长着许多大树,生态环境较好。关双的海拔接近景迈山,生态、海拔、位置等因素决定了关双茶的茶质比较优良。
     关双茶的特征是:条索稍粗长,色黑亮,汤色金黄明亮,苦能化甘,回甘较久,涩稍久,汤质饱满,醇厚,叶底黄绿,山野气韵较好,杯底香较持久。



娜卡茶古树茶

     娜卡茶在大范围划分上属于勐海勐宋茶区,勐宋茶区的乔木老树茶以保塘的最粗大,以娜卡的最著名。历史上娜卡制作的竹筒茶就很有名,是上贡给傣族土司的贡品。
     娜卡隶属于勐海县勐宋乡曼垒村委会,距乡政府所在地有40多公里,都是环山公路。,娜卡村自1 00多户,500多人,全是拉祜族。娜卡是译音,因此娜卡也写作那卡、腊卡、纳卡。
     娜卡位于北纬22度 1 1 分,东经1 00度 33分,海拔1 620米。
     娜卡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村后山坡上,森林环境虽有所破坏但还算比较好,古茶树面积有300多亩,茶树密度较大,呈乔木状生长,树高多超过2米,干径1 0多厘米。古茶园中大叶小叶种混生,小叶种占有~定比例。土壤主要是黄沙土。勐宋茶区由于茶比较有名,1 00多年前就有汉人迁入经商,经营茶叶生意和种茶制茶。
     娜卡茶的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较好,苦涩较显,苦又更突出,汤中带甜,回甘较快较好,汤质较饱满,茶香纯正。


保塘古树茶

     保塘茶园是普洱茶产区内的古茶园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古茶园之一,古茶园长于森林之中,这种生态在所有古茶园中可以排在前5名里,而古茶园中古茶树的粗大也可以排列前5名里。
     保塘分保塘新寨、保塘旧寨,保塘旧寨是拉祜族,历史上种茶为生,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茶叶统购,保塘茶无人收购或少有收购,拉祜族不少外迁,目前只有约20户,不到百人。人口减少缺乏劳动力也是古茶园森林保存好的重要原因。保塘新寨主要是汉族,一百多年前茶叶生产的兴盛吸引了汉人的迁入。
     保塘隶属勐海县勐宋乡坝檬村委会,距乡政府所在地约1 0多公里,位于北纬22度06分,东经1 00度 32分,海拔1 760米。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古茶树分布于村后山林中,茶树密度不大,多数自然生长,与森林灌木共生,缺乏必要管理和适当整理,因此单株的发芽率和产量受限。
     保塘茶的特点是条索紧结、较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山野气强,干茶、杯底香强且持久,苦较突显,涩较长久,回甘稍慢,回甘一般。


糯古古树茶


     糯古茶园应该是勐海县各古茶园中距县城最远的古茶园之一,也是勐海位置最靠北的靠北的古茶园,这里已经同普洱市的澜沧县、思茅区交界,距澜沧江直线距离只有1 0多公里。
     曼糯隶属勐海县勐往乡勐往村委会,位于北纬22度 24 分,东经1 00度25 分,海拔1 266米
     曼糯村主要居民是布朗族,据说是数百年前从澜沧迂来的,这里历史上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在茶业兴盛的古老年代,借助交通优势这里曾有过辉煌,村里建有佛寺,每到佛教庆典,四面八方都会来参与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包括曼糯在内的许多古茶园的茶基本无路外销只能自饮,加之勐海通澜沧方向道路改道,造成曼糯发展的两大有利因素的消失,曼糯开始衰落,佛寺也因无力修缮而拆除。
     曼糯古茶园分布村子周围,主要在村子南面的山坡上,古茶园给人的直观印象是苍凉。古茶园中只有极少其它林木,绝大多数古茶树稀疏的生长在山坡草地上,古茶树高度多在2米以上,干径1 0多厘米,曼糯古茶园属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茶园之一。从茶树的粗大和茶园的分布看,过去的规模要大得多,生态也要更好。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曼糯茶特征:条索紧结较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茶香纯正,苦显涩长,汤中有甜,回甘稍慢但较好,汤质尚饱满。



巴达古树茶

     巴达茶的出名并不是因为巴达茶区的乔木老树茶而是因为巴达野茶和勐海茶厂巴达现代茶基地。其实巴达有乔木老树茶,而且是品质非常好的乔木老树茶。巴达乔木老树茶少为外人所知应该与缺乏宣传和过去交通不便,少有人进入有关。
     1962年茶叶专家张顺高等人考察了巴达野生大茶树,在当时是发现的最大野生大茶树,有1700多年,为论证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提供重要证据,因而有重要地位。而勐海茶厂的巴达基地规模十分广大,是勐海县境内一个很具规模的现代台地茶基地。
     巴达茶区乔木老树茶主要在章朗和曼迈。
     在新的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后,巴达乡已经撤销,原辖区已并入西定乡。所以现在章朗村已经隶属西定乡了。
     章朗村位于北纬21 度 54分,东经1 00度 07分,村子在海拔1 600米以下,茶园在1600米以上的森林中。
     章朗村是一个布朗族村,有280多户,人口已上千。章朗村及村后茶园森林茂密,生态环境非常好,询之村中老人原由,说是因为当地的老佛爷(佛教高僧)不准随便砍树而保护得很好。章朗茶园的生态环境在所有古茶园中可以排在前3名。
     章朗村位于大山的中下部,面向南,村后是分布有古茶树的山林,但遗憾的是山顶部分在计划经济年代被开发成了巴达现代茶基地的~部分。
     章朗古茶树成乔木状生长,茶树与森林共生,在林中有很多茶籽落地后自然长出的小茶树。章朗茶由于没有找到存放有一定年份的纯料茶来作品鉴,多年存放后的品质可以达到多高尚不清楚,但以新茶来品鉴,其茶气、香气、口感滋味、回甘等已可以直追老班章。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章朗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强,干茶与杯底香强烈且持久,苦涩较显,汤中带甜,回甘较快较好,汤质较饱满滑顺,茶香纯正明显,茶气强烈。茶气茶香回甘已接近老班章。



巴达曼迈古古树茶

     在西双版纳称曼迈的地点很多,贺开茶区就有曼迈,巴达曼迈古茶园是巴达茶区主要古茶园之一。
     曼迈原属巴达乡,巴达乡并入西定乡后曼迈属于西定乡,曼迈村位于北纬21 度 49 分,东经1 00 度 02分,寨子海拔1 560米,茶园分布在村子周围,多数在村子后的山林中。基土为紫红羊矸石土。
     曼迈有一百多户,是一个布朗族村寨,这里距边境很近,直线距离只有十多公里,村子里有不少人到缅甸、泰国经商、打工。
     曼迈村子周围有部分新茶园,也有部分是老树低改的,大茶树主要在村后几百米的山上林中,生态环境比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基本没有清过杂树、灌木,老茶树成乔木状生长,树高多超两米,干径十多厘米。以大叶种为主,有少量小叶种。
     巴达曼迈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整,山野气强,杯底香强且较持久,苦涩较显,汤中带甜,回甘较快较好,汤质较饱满滑顺,香气纯正明显,茶气较强。


勐宋古树茶


     西双版纳有两个有古茶园的勐宋,一个是勐海县的勐宋乡,分布有娜卡、保塘等古茶山,另一个在景洪的大勐龙乡,景洪的勐宋是村。
     景洪勐宋村位于景洪市的最南端,是云南境内最靠南、纬度量低的古茶区o位于北纬21 度 29分,东线1 00 度30分,海拔1 581米。距乡政府35公里。
     景洪勐宋茶区的古茶主要分布在大勐龙乡勐宋村委会所辖6个村民小组和大勐龙乡曼伞村委会所辖的老寨村等地。由于勐宋村南几公里就是缅甸,古茶树的分布延伸到缅甸,缅甸境内也有古茶园。勐宋6个村是爱尼人,老寨是布朗族。
     勐宋茶最奇特就是苦茶、甜茶共生。
     勐宋苦茶很有名,如果没亲身体验过的人,一定想象不到苦茶之苦,一般人在饮过前都会说:茶都是苦的呢,会有多苦。饮过就会知道什么是勐宋苦茶。勐宋苦茶之苦有三个特征:一是苦的强度高,不亚于老班章。二是苦中无甜,很多古茶比如老班章,虽然苦但是苦中带甜,饮之有韵味有感觉。但勐宋苦茶是寡苦,苦中无甜,像一些苦的中草药。三是苦长。苦茶饮后苦在舌根和咽喉。如果不吃什么东西去冲击它,饮后苦感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由于苦茶太苦且饮后不舒服,进去要分开。否则混入甜茶中甜茶会卖不掉,现在世道变了,苦茶价格近几年反而超过了甜茶,为什么?买去拼配其他茶后.充老班章了。由于真正饮过纯正老班章的人少,很多人只听说老班章很苦,这就给造假者一个机会,用勐宋苦茶拼配后充老班章。
     勐宋苦茶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茶树和干茶与甜茶外观无区别,不放到嘴里嚼一嚼当地茶农也分不出来。
     苦茶主要分布在勐宋村委会所辖先锋村民小组,茶园分布于村旁山林,茶园中苦茶甜茶共生,外观没有区别,茶农采茶时靠两种方式区别,一是嚼,摘一点嚼一嚼就知道这棵是甜茶或苦茶。另一种方式是记,因为每家古茶树也就是那么一点,经常采后就可以记住那株苦、那株甜。买茶之人看干茶外形也无法分辨,只有靠嚼或泡饮来区分。
   勐宋茶区都是大叶种。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勐宋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韵强,杯底香强,汤质饱满。甜茶苦涩较显,苦又显于涩,苦在舌根,苦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好,其口感滋味与其他勐海茶区老树茶相似。苦茶则苦涩明显,苦重;苦在舌根,长久不化,苦中无甜。


景迈古树茶


     在普洱茶界有一个比较认同的共识,老班章茶因其茶味重,茶气强,香甜感好、回甘悠长而被称为“茶王”,景迈茶因其兰香突显、汤甜滑、回甘久而称为“茶后”。景迈茶的香、甜、回甘都突显的特征,正是很多喜爱普洱茶的饮者所喜爱的共性特征,因此景迈古树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但也正因如此,市场上假景迈古茶、拼配景迈古茶大量出现,这一方面会冲击普洱茶市场,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爱茶人对景迈古茶的正确品鉴。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东临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米至1 600米之间山林之中。距离澜沧县城60多公里,乘汽车要近2个小时,若从勐海县城上景迈山乘车约2小时。
     根据景迈山缅寺碑记载,景迈山大面积种植茶园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6年),距今已有1 300多年。据说新发现的布朗族资料中有记录景迈山种茶已经有1 800年。在布朗族传说中,布朗祖先叭岩冷种植茶园,并给后代留下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候,唯有留下茶种方可让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据考证澜沧江流域是茶的起源地,而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驯化古茶树的民族。叭岩冷也就成为有名姓可考的最早的茶人。傣族土司曾把第七个公主嫁给叭岩冷。现在景迈山芒景村有供奉茶祖叭岩冷的庙宇。
     景迈山古茶园占地2.8万亩,实际采摘面积1 0003亩。主要分布在芒景、景迈两个村民委员会,芒景主要是布朗族,景迈主要是傣族。古茶园分布广,但规模最大的两片一片在景迈村的大平掌,另一片在芒景村芒洪寨后的山上。茶园茶树以干径10—30厘米的百年以上老茶树为主。茶树上寄生有多种寄生植物,其中有一种称为“螃蟹脚”的,近年由于人为过度炒作其保健功效而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1 950年景迈布朗族头人之一的苏里亚(布朗名岩洒)参加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代表团到北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周年观礼活动,并将景迈茶精制成的“小雀嘴尖茶”亲手送给了毛主席。
     2001年在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论坛大会上,江泽民主席送给各国首脑的礼品中就有景迈茶。
     景迈古茶归纳起来有以下特征:①树龄古老。景迈山古茶园的茶树主要以数百年的茶树为主。②生态环境好。景迈山古茶园的茶树没经过人为矮化,而且全部同山上的原生古树混生在一起,在古茶园里,一个人抱不过来的古树比比皆是,这种混生正是景迈茶香气独特而强烈的源泉之一。③景迈山古树茶有大叶种也有中小叶种。叶型呈现多样化特征。④香气突显、山野之气强烈。由于景迈茶与森林混生,具有强烈的山野气韵,是乔木古树茶中山野气韵最明显的古茶之一,而且还具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花香。对景迈茶的香人们多用“蜜香”来形容,这是不确切的。景迈茶的香应该是普洱茶香气中最高境界的香——花香,而且是兰花之香。纯正的景迈茶有“三香”,一是干茶香,嗅茶饼就有十分明显的兰香,其香气强度只有像千家寨野生茶之类的优质野茶才能产生。二是茶汤香突显而持久。纯正景迈茶在茶汤中能品出兰香味,而且可以持续到十多泡后。三是杯底留香。杯底香是展现古乔木茶山野气韵的最直观表现,景迈茶由于混生于山野之中,山野之气强烈,杯底香强而持久,1 0多泡后仍可嗅到。香是景迈茶最大优点,也是人们喜爱景迈茶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景迈茶更容易鉴别的原因。景迈茶的香气强烈程度与采摘时间相关,春茶香强,夏茶弱,秋茶较弱。同时还与茶叶的老嫩度有关,景迈茶是越嫩越香。在普洱存放对比,很多山头的老树茶如果自然存放,三年后茶香明显散失。景迈茶自然存放十年在茶饼和茶汤中仍有明显茶香。⑤甜味明显而持久。也是景迈茶难于做假的又一特征。很多茶的甜是苦后回甘的甜,而景迈茶的甜是直接的快速到来的,同时又是持久的。品饮景迈茶时,茶汤一入口就可以出甜味,而且回甘久,在没有其他食物干扰情况下,回甘可持继2个小时以上。⑥苦弱涩显,景迈茶属涩底茶,苦味有但不强,是涩味较为明显。7.条索紧结、较细且黑亮。由于景迈制茶有充分揉捻的传统,加之中小叶种占一定比例,景迈茶条索较紧结、黑细。同时因景迈古茶长于山野,有古树避光,且生长周期长于台地茶,因此色泽黑亮。⑧耐冲泡。一般可以到20多泡。⑨兰香突显特征要存放一年以后才明显。景迈古树茶在制成的头一年里,其杯香明显,甜感明显,但兰香不明显,~定要存放一年后才会越来越明显。这当然就涉及存放方法’存法不当'受潮跑香就无法体验兰香突显。如存法得当,景迈的兰香则可以保持很多年。
     近年来由于普洱茶热,景迈茶因其香、甜受到追捧,致使市场上“李鬼”多于李逵。从景迈茶的生产情况来看,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杜总回忆70年代曾在景迈山压过茶砖,但这批茶砖现在已难觅踪迹。市场上能找到的只是90年代末以来的产品。在2003年美商裕岭一公司进景迈山之前,制作景迈茶优质产品的有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001产品系列和何仕华的景迈生饼等。 2003年美商裕岭一公司与澜沧县政府签约,取得景迈、芒景古茶园50年生产经营权。从2004年开始,景迈古茶的原料大多被裕岭一公司收购,流到其他厂家的大大减少,加之普洱茶热的出现,市场供求矛盾加大,于是用台地茶充景迈乔木茶,用拼配茶充纯景迈古茶,用盖面茶充纯景迈茶的大量出现。要找到好的景迈茶只有根据景迈茶特征去认真选、认真品才能找到。
     品饮景迈古茶,控制水温十分重要,一定要根据各地的水的沸点温度来适当调控温度。虽然景迈古茶的苦涩明显低于台地茶,但如果用超过95℃的沸点水泡景迈古茶,苦涩味仍会比较明显,最好的方法是第一泡水温控制在92度~93度左右,既能提香又不至于太苦涩。第二泡以后用90℃左右的水温冲泡。控制好水温景迈茶香甜显、苦涩不显的特征可以保持到十多=十泡后。


邦崴古树茶


     邦崴村属于澜沧县富东乡所辖,位于澜沧县城北面,距县城1 00多公里。位于上允北边大山的顶部附近。位于北纬23度07分,东经99度56分,海拔1 974米。过渡型大茶树海拔1 940米。
      易聘号邦崴古树茶纯料就产于此。
     邦崴村有300多户1 000多人,汉族为主,有拉祜族。历史上曾是通往缅甸的古道站点。山下就是上允坝子。坡大无平地。茶树分布村子旁,有部分小叶种,多在地埂上,也有较大片的。
     近年邦崴茶名气上升很快,也导致茶价上升。邦崴茶名气上升一是因邦崴茶的茶质好,树龄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宣传。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位于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寨脚园地中,树高11.8米,树幅8.2米×9米,基部干径1.14米,树龄1 000多年,当地村民一直在采摘食用。1991年3月思茅地区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根据群众反映到邦崴对茶树进行初步考察,之后思茅的专家在1 99 1年4月和11月两次考察了古茶树。1992年1 0月云南省茶叶学会、思茅行署、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思茅地区茶叶学会、澜沧县政府共同召开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有栽培茶树芽叶枝梢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举行,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名专家对邦崴大茶树进行考察,再次论证了大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大茶树。成为了普洱市一带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论证的重要依据之一0 2009年过渡大茶树上采得的8公斤鲜叶进行拍卖,拍出64万元的高价,制成千茶约合32万元一公斤。
     邦崴过渡型古树茶的特征是:芽头肥大、较长,汤色淡黄绿、无苦涩,汤中带甜,香气不强但持久,耐;中泡。
     1 997年4月8日邮电部发行《茶》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茶树》就是邦崴过渡型古茶树。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现已由澜沧县古茶有限公司杜春峄董事长认养保护。
     邦崴茶的特征是:条索较粗长,色较黑亮,汤色金黄,叶底黄绿,苦涩较显,苦能化甘,回甘较久,涩退稍慢,汤质饱满,生津,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


东卡河古树茶


    东卡河是一个村子的名字,名字叫东卡河但并不在河边而是在大山的山顶上。
    东卡河村位于北纬22度 39分,东经99 度 48 分,海拔1 550米。隶属于澜沧县东朗乡大平掌村委会。东卡河村以拉祜族为主,全村78户,只有一户汉族。村子距县城21公里。不远处有一高山,称为孔明山。
    东卡河茶都是大叶种,茶树生长于村旁和村子边的山梁和山坡上,长于山上的多数与林木共生,生态环境非常好。茶树最密集的一片生长于村子边,几乎1—2米就有一株。东卡河的茶树都成乔木状生长,没修剪矮化,最大茶树基部干径超过20厘米,树高超过7米。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东卡河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山野气较强,干茶、杯底香较强,苦较显,苦显于涩,汤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快较好,茶汤香较纯正,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较匀整。


困鹿山古树茶


     困鹿山本写作困卢山,困鹿山栽培型古茶园位于宁洱县城北31公里的凤阳乡宽宏村。据当地老人说过去每年春茶开采时,官府要派兵进驻,监制贡茶上贡给皇帝。困卢山茶成为清代普洱府的贡茶基地之一,因而才有了“皇家古茶园”这一说法。
     困鹿山古茶园有两大特点。一是与村寨共生,构成茶树在村中,村在茶园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二是栽培型古茶园与野生古茶林相连。在困鹿山古茶园旁边就是困鹿山野生古茶树群落。这片野生古茶地跨普洱县凤阳、把边两乡,海拔1410~2271米,总面积达1 01 22亩c著名演员张国立出资1万元认养的古茶树就是其中之一。
     困鹿山古茶园位于北纬23度 1 5 分,东经1 01 度 04 分,海拔1 640米。
     困鹿山古茶园内共有古茶树372棵,据考证树龄已有400多年。困鹿山古茶园的古茶树不同于多数古茶园的茶树.它没有人为的剪枝,因而树型很像一般的乔木,高大挺拔。困鹿山古茶园的茶树高度一般都在2米以上,径千10~30厘米。大叶种与小叶种共生也是它的一大特点。古茶园小叶种占了一定比例。困鹿山古茶园的300多棵古茶树都显得非常高大而古老,在这样一个很小的区域内集中这么多高大的古茶树在其它茶区是很少见的,这也是普洱茶在明代因普洱地方得名的一个重要的实物证据。
     困鹿山乔木茶的特点是:困鹿山有大小叶之分,条索紧结黑亮,显毫;山野气尚好,杯底留香,苦涩不显,苦中带甜,涩短,回甘好,汤饱满,滑顺,较甜滑,汤色金黄明亮,叶底较匀整。区别:大叶种山野气更好,苦更显,回甘更好,更耐泡,小叶种十多泡大叶种二十泡。


新寨古树茶


     用新寨作名字的村寨比较多,这里说的是宁洱磨黑的新寨。新寨位于磨黑镇西面,从磨思路边的翁路沿山路西行,约4~5公里就到新寨村。新寨是一个哈尼族村寨,它的南面是茶庵塘,东面是磨黑,两边是白草地梁子,北面是扎底箐。新寨位于北纬23度 1 0 分,东经1 01 度 07 分,海拔1 504米。
     新寨现有60多户,有的居民已迁居坝子但仍回来采茶。居民都是哈尼族,据说是从红河迁来,已有八九代,,来时山上已有茶园。
     新寨的茶园分布在寨子东面南面,大约有500亩。茶园大约可分三个年代种植的,老的已有上百年,新植的有20多年的也有近些年种的。老茶树与新茶树共生,老茶树经过矮化,缺乏野生环境。最大树干径近20厘米,最高树近3米。
     新寨茶样的特征:条索紧结较黑亮,细短,显毫,山野气一般,杯底留香,苦涩较显,且苦显于涩,苦在舌前部,苦退较快,汤中带甜回甘较好,汤尚饱满,滑顺,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黄绿匀整。


小景谷古树茶


      景谷盆地是茶树的最古老的生长区之一,1978年在景谷芒线发现了我国唯一的宽叶木兰化石,距今3540万年,是公认的现代茶树的祖先。景谷县是乔木老树茶分布较多的县之一,全县各乡镇几乎都有老茶园。而景谷乡(小景谷)的古茶园又是最多的。从数量、树龄、茶树的生态状况、茶质等综合因素考虑,小景谷茶区可以列在前茅。小景谷茶区的古茶园有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多、分布广。
  景谷乡的文东、文杏、文山、文联、文召、营盘各村及所属多数自然村都有古茶园分布,古茶园成片种植,密度较高,产量也较多。据历史记载,民国时小景谷街每年交易茶数量超过500吨。现在由于茶树分到农户自产自销,难有确切统计,但据专门在小景谷收购茶叶的茶商估计,仅春茶就可能有上百吨。
  第二生长状况好。小景谷茶区没进行过大规模的茶园改造,古茶树基本都是成乔木状自然生长几乎没经过矮化。第三树龄较长。小景谷种茶历史较早,但现存量最大的应该是百年前纪襄廷推广种植后形成的,这些古茶树很多是干径1 0厘米以上的大树。第四茶质较好,受自然条件、树龄、生态状况影响,小景谷茶区的茶质较好。第五在茶山上暂时不存在用台地茶掺老树茶的问题,.茶山上近年也有部分台地茶种植,但都种大白茶,近年大白茶每千克价格比老树茶高,暂时还不会用大白茶(台地茶)去掺老树茶。
    讲到小景谷茶区就不能不提到纪襄廷。纪襄廷生于清咸丰八年,殁于民国二十六年,景谷县景谷乡纪家村人,因勤奋好学考中进士,赏六品衔,后辞官还乡,为帮助家乡的开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开始亲自种植和推广茶树种植。据任过民国云南省教育司长、交通司长、首任东陆大学校长的董泽为纪襄廷所撰墓志铭所记:  “公之为人,曾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怀,抱初不以一人一家之幸福为已足,曾日观景谷之山脉重重,农田稀少,每岁米谷所出,不敷使用,民生日困,盗匪充斥焉,如捣而思,有以匡救之。经若干心身研究与考察,以景谷气候土质之宜种茶也,乃向外选购种子,先于陶家园试种数百株,后于塘坊山继种数万株,胼手胝足,躬亲栽植保护培养,煞费苦心,不数年而蔚然成林,可供采摘,并以所栽出者资为观摩,广事倡导,使大众群起为普遍与大量之种植。"民国元年,纪襄廷又与纪仁寿在小景谷办“,匣丰源”茶庄,之后昆明、四川、大理、普洱、景东等地茶商先后在小景谷街设茶庄27家,小景谷成了又一个重要的普洱茶集散地。王毓嵩先生“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踽而后见公一人c"正是对纪襄廷的最好评价。纪襄廷在陶家园所种茶树已无存,在塘坊山种的还有。
     小景谷茶区乔木茶的共性特征是:芽头较肥壮,条索长、泡条,有茸毛,茶汤苦涩中带甜,苦显于涩,杯底留香,山野气韵较好,回甘较好,汤质尚饱满。



苦竹山古树茶


  苦竹山位于景谷乡政府所在地东北1 2公里处,海拔2200米左右。据史料记载景谷乡较早种茶是在清咸丰年间,其中就包含苦竹山,后来纪襄廷推广下又大量种植茶树。苦竹山现存有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 500亩,茶树成片种植,长势良好,属小景谷茶区中长势最好茶园之一。干径很多数是10~30厘米的乔木型大树。小景谷已知的最大的两棵茶树都长在苦竹山,而且相距只有1米,大茶树长在李兴昌、李兴贵兄弟的家旁菜园里,最大一棵干径近0.5米,树高超过6米。在旁边的菜园里干径在20~30厘米的还有好几棵。这几棵茶树长势很好,每年都在产茶。
     苦竹山老树茶属于小景谷茶区茶质较好的一部分,其特征是:芽头肥壮、条索长、泡条、有茸毛、汤中带甜,菩味稍强而涩味较弱,回甘好,山野气韵较好,汤质尚饱满。


文山顶古树茶


     在景谷乡文山村海孜文笔峰顶海拔2277米处,有两个突出的巨大砂石,清咸丰年间,人们开始在两个大石上建寺,先建天生寺,后来又建了三皇宫、祖孙殿、杨四将军庙、玉皇阁等建筑,形成了大石寺建筑群  大石寺地势高险,周围风光尽收眼底,1 988年列为景谷县文物保护单位。在大石寺所在的文山村区域分布着很多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说不清是因当地自然之美的培育还是大石寺的保佑,这些古茶园的古茶树生长旺盛,茶质优良。 “文山顶”茶区属于小景谷东部茶区,主要在大石寺周围。
     文山顶老树茶样的特征是:条索黑亮、泡条,芽头不多,芽有茸毛,汤中带甜,苦味较显涩味较弱,回甘较好,山野气韵较好,汤质尚饱满。


黄草坝古树茶


     黄草坝位于北纬23度30 分,东经1 00度 59 分,海拔1 795米。
     黄草坝隶属景谷县正兴镇黄草坝村委会。黄草坝村委会辖9个村民小组,有3个村民小组是汉族,其他是彝族。
     黄草坝古茶园主要分布在黄草坝村委会下辖的黄草坝村,村子位于东西两座大山之间,东面大山当地人称牛肩包山,因其形似公黄牛肩头上的肩包而得名。
  黄草坝村距正兴镇有50多公里,大部分是陡峭的山路,遇河无桥需涉水,越野车需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是目前普洱茶区古茶园中交通最为艰难的一个古茶园。也正因如此外界对黄草坝古茶知之甚少,黄草坝古茶成为目前市场上性价比最好的古茶之一。同时也因为交通不便的原因,黄草坝已有多户人家外迁,目前只有1 2户人家,而且1 2户人家中只有中老年人和小孩,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由于古茶树多,每年春天还需从外面请人帮助采茶。
     黄草坝茶树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生长于村旁地边的大茶树,是黄草坝古茶园中最粗大的茶树,成乔木状生长,高大而粗状。第二类是生长于村子周围山坡的老茶树,树高多在2米左右,干径1 0厘米上下,因水、肥、光照原因虽树龄较长久但长得不显很高大。第三类是长于村西山坡的荒野茶,是当地村民用群体种茶籽在山坡断断续续种植的,有几十年,全部放荒于山坡上,与林木伴生,乔木状生长,不修剪,不施肥,也不清理林木,虽树龄不长但品质较好,当地人将其列为“小树茶”,不与老树茶相混。第四类是在距村一公里多的山上有新植茶园。
     土壤主要是夹有风化石的黄沙土。
     黄草坝的前三类茶园中都是大叶种与小叶种混生,村旁地边的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的高大粗壮程度相似于困鹿山古茶园,口感滋味也相似于困鹿山茶,比困鹿山茶稍显淡薄,可能是因为古茶园两侧山高大导致每天光照少了两个多小时的原因。黄草坝的小叶种古树茶
的粗大程度明显超过倚邦小叶种,黄草坝小叶种与倚邦小叶种古茶;中泡对比.口感滋味、茶气、香味相似,但耐泡度上黄草坝的还更强。近些年来黄草坝茶有不少被收去充困鹿山茶,因为二者的口感滋味、茶气茶香相似,而价差很大。困鹿山茶价在古树茶中排在前三名中。
     黄草坝茶特征:条索紧结较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苦显于涩,但苦亦不重,汤中带甜,涩短,回甘快且较好,汤质饱满滑顺。苦涩弱甜滑感好是其一大特点。



迷帝古树茶


     迷帝茶区位于墨江县城西北的新抚乡境内,属于哀牢山系。年均气温16℃,相对湿度80%,常年云雾环绕,茶叶生长期长,采摘期短,产量低但茶质好。
     据史料记载,墨江新抚乡一带种茶始于明朝神宗时期,距今已400来年。到清代新抚乡一带茶叶生产与贸易已有较大发展,今乡政府所在地当时叫“唐尚街”,已是茶马古道的驿站之一,商贾云集。
     最大古茶园距界牌村2公里,已无人家。大茶树干径超30厘米,高超3米。位于北纬23度38分,东经101度23分,海拔1370米。
     迷帝茶原来称“米地”茶,清代将普洱茶列贡茶后,普洱府辖区内的很多优质茶也列为贡茶。据传说米地茶因品质优良也列为清代贡茶,进贡清宫后受皇帝喜爱,赐“岁俸京师”匾一块。此匾由界牌赵氏家族世传保存,在文革期间流失。米地茶因让皇帝迷恋而被称为“迷帝”茶,这个名字一直延用下来。
     迷帝茶区的新抚乡属哀牢山系.山高林密,生态保护较好,在山中还有大量野茶分布。经当地民众多年开发种植,栽培了很多老茶树,最大老茶园有300多亩。界牌种茶大户赵氏家族也因茶叶种植与贸易成为当地首富。在赵氏老茶园中还立有一个石碑,上书“迷帝茶源”,以示其地位之尊。现在有墨江县迷帝茶厂在专营迷帝茶。
     迷帝茶样的特征是:条索黑亮紧结,芽较多,汤黄绿,苦涩较明显,苦显于涩,苦能化甘,茶香中有少许兰香。有山野气韵,杯底留香。


景星古树茶


     景星老树茶园位于墨江县西部景星乡景星村,地处阿墨江与把边江之间,东经101度12 分 ~101 度21分,北纬230度25分~23度 29分。正处于北回归线附近。这里年平均气温20℃左右,年降水量1350毫米左右。海拔1 91 0米。
薄荷塘古树茶,别让茶友等太久
     景星种植茶树已有数百年历史。解放前已有景星茶厂,1970年景星茶厂迁县城改名为墨江茶厂。景星茶园的特点是:连续性种植、开发,不同时期的茶树共处于一个茶园之中。茶园之中既有上百年的老茶树,也有七十、八十年的老茶树,也有一二十年的新茶树。为了采摘方便,老茶树经过矮化处理,但明显大于、高于新茶树,因而茶园中形成明显的高矮层次。有少量乔木状生长的老茶树。
     景星老树茶因为经过矮化,芽头明显多于未经矮化的老树茶。景星老茶树干茶条索好、芽头多,汤色黄绿清亮,汤中微甜但苦涩明显,苦能化甘且较快,涩能生津,但涩比苦退得慢。香气不显而且山野气韵弱,稍有杯底香,叶底黄绿,汤质尚饱满。


老海塘古树茶

     田坝乡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总面积257平方公里。全乡辖李家、瓦桥、岔河、田坝、胜利、三合、联合、民强8个村民委员会,178个村民小组。地势中部高,南部低,海拔在1262米~ 2260米之间,最高为三合村大营盘主峰,海拔2260米,最低点为联合村小盐井高怕河,海拔1262米。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
     大营主峰把田坝乡分为东西两面,东面是红河水系,西面是澜沧江水系,两种有明显差异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着两片品质有别的老茶园。澜沧江水系的老海塘茶,红河水系的茶山箐茶。
     老海塘茶主要分布在瓦桥村民委员会海塘村民小组周围。包括李家、瓦桥、岔河、田坝、胜利5个村委会。共有栽培型老茶树1150亩,其中50~100年的有700亩.100年以上的有450亩。最大茶树基干径27厘米,高5米,约有160年。老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690~1820
米之间。
     老茶树主要分布区距县城90公里。
     老海塘茶样的特征是:条索稍粗长,汤色金黄,苦显涩弱,苦化甘稍慢但持久,涩弱但涩也较持久,香气纯正,汤质饱满,山野气韵明显,杯底留香。


马邓古树茶


     如果听镇沅人谈茶,谈起最多,最自豪的应该是马邓茶。马邓茶有什么好?按镇沅人的说法一是泡马邓茶的杯子不会起茶垢,二是马邓茶曾评为云南省名优茶。
     马邓位于镇沅县城东面,隶属镇沅县者东镇。马邓是一个村委会,辖18个村民小组,在其所辖的小拉拣、小寨、大寨、大平掌、大村、老房子、蕨箕林等都有老茶树分布。马邓茶区属于哀牢山系茶区。
     马邓村委会所属区域内居住有汉、彝、哈尼、拉祜等民族。据说汉族是清嘉庆年间迁入的,最早迁入的是杜、刘两姓,迁入后在马邓一带种植茶叶,发展农副产业,其种茶之法在当时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法,其法是先挖一个一米深坑,坑内先放置沙子,再在沙子上放上木炭和草木灰做底肥再植茶树。
     马邓大茶树最多是在马邓村委会所属的大马邓、小马邓村民小组,在村旁地边有很多成高大乔木状生长的大茶树,在山林中也有乔木状老茶树分布。而最成片的一片老茶树在蕨萁林村子边上,这里有一片高两米多,干径10多厘米,由数百株茶树组成的茶林,虽面积不大,但密集度很高。
     马邓村土壤主要是黄沙土。
     马邓村委会所在地位于北纬23度59分,东经101 度 23分,海拔1760米。
     蕨萁林村茶园位于北纬23度59分,东经101度24分,海拔1900米。
     马邓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浅黄绿色,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尚好,杯底留香,苦涩不显,苦又显于涩,苦涩退得较快,汤中带甜,回甘较好,汤质较饱满滑顺。


点按钮分享或收藏到微信等

    


上一篇:史上最全的云南古树茶资料(下)
下一篇:史上最全的云南古树茶资料(上)

本站推荐文章

image
             

本栏目最新文章

image

本站最新文章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