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云南古树茶资料(上)

时间:2016-09-09 22:41:29来源:聘茶 作者:老易整理 点击:
易聘号是一个专门从事古树茶保护开发的知名企业,历史悠久,享誉茶界。易聘号秉承保护与开发并举,使有限资源在得到良好保护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作用;易聘号坚持品质至上,采用传统工艺,为成功人士提供高品质的古树茶叶制品。
史上最全的云南古树茶资料(上)


易武古茶山古树茶

     要讲清易武茶山,要先讲清楚六大茶山。按照《本草纲目拾遗》、《滇海虞衡志》等书所记,六大茶山是: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据传说六大茶山种茶还与诸葛亮有关。《普洱府志·古迹》记:  “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硭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固以名其山o"诸葛亮到过六大茶山并留下茶种的说法当然只能是传说,但六大茶山已有上千年的种茶史是不争的事实。六大茶山之名到后来发生了变化,在阮福的《普洱茶记》中又出现了六大茶山的另一说法:倚邦、架布、熠崆、蛮专、革登、易武。两者相对不难发现原来的攸乐、莽枝、慢撒没有了,换成了架布、熠崆、易武。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最主要原因应该是六大茶山的分布与结构造成的。六大茶山是一片相互连接的茶区,这一带山峦起伏,有无数的山峰、山梁、山包,在很多山包上、山梁上、山峰上都有茶园,六大茶山的名称只是选取了这大片茶区的六个有代表性的茶山来称呼、来涵盖周围的一片茶区。例如倚邦茶区就包含了倚邦、曼松、曼拱、熠崆、架布、麻栗树等自然村和茶山,面积达360平方公里。蛮专茶区包含了蛮专(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茶区。由于具体的茶山、茶园太多,加之茶区内民族冲突、械斗时有发生,各茶山的地位、产量、名气也会有所变化,加之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写书的人并没有到过六大茶山’所记录的也常常是听闻,因此六大茶山的具体名称发生变化也是正常的。在六大茶山的名称演变中’易武取代慢撒很正常,因为易武是易武土司所在地,辖区包含了慢撤茶区。尤其是现在慢撤茶区的老茶树被挖掉种粮的很多,产量大量减少。架布、熠崆取代攸乐、莽枝则不合理,因为架布、熠崆属于倚邦茶区,列有倚邦就不该再列架布、熠崆,攸乐、莽枝是重要茶区不该取消。
     按现在的行政区划,攸乐山属景洪市基诺乡。易武山(含慢撒)属勐腊县易武乡。蛮专、倚邦、革登、莽枝属象明乡。但在自然分布上六大茶山是基本相连的,处在同一区域。古代这大片茶区还包括清末割给法国的勐乌、乌得。现在老挝北部靠近易武山的地方仍有古茶园。
     从各茶山的实际茶园分布看,叫六大茶区更为准确。
     由于历史原因莽枝、革登古茶园荒芜、毁坏较严重,产量在逐渐恢复中。
     易武位于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县城110公里。进易武的汽车路从勐醒分岔,已铺成柏油路,勐醒至易武32公里。易武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量1500~1900毫米。
     易武一带最早是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以后,随着六大茶山名声越来越大,尤其是列为贡茶后,内地人大量迁入六大茶山,包括四川人、石屏人等,他们或种茶、或经营茶叶生意,现在易武~倚邦一带还有大量石屏人的后裔在种茶或经营茶生意,他们乡音不改。麻黑村63户几乎都是石屏后裔,进入麻黑好象到了石屏。据村主任何天强讲他家迁居麻黑已有七代0 1 920年麻黑村的张正鸿先生创建了鸿庆号茶庄,到清光绪年间易武产茶已超过200吨0 1 930年至1 949年易武曾作为镇越县政府所在地。一系列在普洱茶历史上著名茶庄在易武出现,如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安乐号、乾利贞号、鸿庆号等。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战乱,茶叶生产和经营受到重大打击,大量茶园荒芜,人口外迁,茶庄停业。新中国成立后实施计划经济,茶叶列为统购统销产品,茶庄全部停业,古茶园有的改作了农田、粮地,剩余的主要供勐海茶厂作原料。1979年在元阳召开全省密植速成高产学术研讨会,1980年又在昌宁召开全省低产茶园改造会,开始在全省大规模推广“改土、改树、改园”的茶园改造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易武古茶园被大量改造矮化。现在的易武茶区内茶园分成三种类型:一是少量保存下来的没矮化的乔木型茶园。二是被矮化的老树茶园,这部分量最大。三是新开辟的台地茶园。由于矮化的老树茶园多数生长在林中,因此还能保持较好的山野气韵。
     易武茶区包含整个易武乡的产茶区,也包含着过去的慢撒茶山。易武茶区现在老树茶比较多的有易武、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等地。由于茶地分到各家各户,因此要对茶叶产量作出很准确的统计是不可能的,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易武每年老树茶产量在60~70吨。当然随着茶价上升,茶农对茶园管理投入增多,产量已在逐年上升。
     90年代以来随着普洱茶升温,易武茶因其历史名望和茶质好而受广泛追捧,造成严重供需矛盾,于是打着各种名号的易武茶大量充斥市场,这其中有用易武台地茶充老树茶的,有用外地茶充易武茶的。
     易武老树茶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具有条索黑亮、较长、泡条,汤色金黄,苦涩较轻、香气较好,汤中带甜,汤质较滑厚、回甘较好、陈化较快等特点,由于矮化和长于山林的特点’山野气韵不同寨子的有所区别。目前冒充易武老树茶的茶叶中,一种是易武台地茶,口感相似但苦涩明显重于老树茶,甜滑感不如老树茶,且条索较老树茶细短。一种是小景谷老树茶,条索相似但苦涩重于易武老树茶,且甜感不如。一种是江城老树茶,口感滋味很像易武老树茶,苦涩轻、汤中带甜、回甘较好,但条索更黑,而且汤质滑厚不如易武。
    目前能称茶王的就是薄荷塘古树茶了,有名的茶行要数易聘号老茶行等。


革登古树茶

    革登茶山是著名的古六大茶山之一,也是历史上因战乱等原因人为破坏严重的古茶山之一。在《普洱府志》中记:“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独高大,土人常采茶时,先具酒礼祭于此”。茶王树早已死去,但历史上的革登山一年产茶有500担之多。
     革登等茶山的衰落一是杜文秀起义军攻占普洱的影响,二是曹氏家族结束对五大茶山统治的影响,三是攸乐起义军攻占倚邦的影响,四是1956年后茶叶统购销后交通不便使茶山无人收茶的影响。当普洱茶重新兴旺后,人们重回大山.清去灌木,零落的古茶树仍分布在许多山林之中,见证着当年的繁盛。在当年普洱茶兴盛时代,有大批的四川人迁居到革登、莽枝茶区,至今他们的后人还在,讲着一种不同于当地的也不同四川音的方言,他们当年带来的小叶种茶籽种植的茶树也继续在大山中生长。
     革登茶区位于莽枝茶区与倚邦茶区之间,历史上的革登茶区与莽枝茶区本就交错在一起,现在随着行政区划的改变就更难划分了。现在革登、莽枝茶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辖区内,安乐村委会下辖安乐、秧林、红土坡、曼丫、董家寨、石良子、新发、值蚌、新酒房、白花林、牛滚塘一队、牛滚塘二队等14个自然村,共有322户。现存的革登古茶主要分布在值蚌、新发,莽枝古茶主要分布在秧林。
     安乐村委员会地处秧林村前的一道山梁上,过去叫牛滚塘。
     目前革登茶区古茶树最多是在值蚌村,茶园旁原来的寨子已外迁一公里左右,由于茶树多年来已淹没在密林中,生长缓慢,现在清理出来,其高大程度一点不像有几百年的茶树。茶树成乔木状生长,树高多在2米以上,干径多在1 0厘米以上,大小叶种混生。
     值蚌村位于北纬22度5分东经101度11分,海拔1311米,土壤以红壤为主。
     革登茶的特征是:条索黑亮但不够紧结,属泡条系列,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强,杯底香好,苦涩不显,苦显于涩,苦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好,汤饱满滑顺。

莽枝茶山古树茶

     莽枝茶山是著名的古六大茶山之一,它与革登等许多古茶山一样从1 9世纪中期以后遭到多次人为原因的破坏,导致历史上著名的六大茶山之一的莽枝茶山现在按照产量只能列为一个小茶山了。

     莽枝茶山与革登茶山相似,位于革登茶山的西南面,在历史上是分开的两个茶山,现在同隶属于象明乡安乐村委会。
   莽枝古茶山现在古茶树保存最多是在安乐村委会所辖的秧林村,距安乐村委会所在地仅有一公里多距离,两地基本处于同一海拔上o古茶树主要分布在村子旁的山坡林地中,遗憾的是当地村民为了增加光照以增加茶产量砍了不少古茶林中的大树,这势必对莽枝古茶的品质造成直接的影响,会导致茶气、茶香及山野气韵的下降0 201 0年再次进山时,仍可见用剥去茶树林中大树的皮让其死亡后砍除的做法仍然存在。这种状况在多个古茶山中都存在。因此有人说:古茶年年都在发、都在生产,何必一定要今年的。这种说法有片面性,近些年很多古茶山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采撷量过大等原因,古茶品质明显呈下降趋势,茶气、茶香、山野气韵下降很明显。
     秧林位于北纬22度 05分,东经1 01 度 1 2 分,海拔1 382米。秧林土壤基土为风化石堆积沙石土。
     莽枝茶的特征是:条索黑亮,属泡条,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香较好,苦涩不显,苦又略显于涩,涩短,回甘快且较好,汤中带甜,汤质较饱满,较滑顺。与革登茶很相似,茶气略逊一小点。


攸乐山古树茶

     攸乐山现名基诺山,位于景洪市的基诺乡,是古代著名的六大茶山之一,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海拔575~1691米,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平均1 400毫米,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是适于种茶的地区。攸乐山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种茶。据传说基诺族是诸葛亮军人的后裔,传说诸葛亮征南中时到六大茶山,有一部分士兵因睡着而掉队,被大部队“丢落”.后虽赶上部队,但诸葛亮不再要他们,要他们在当地定居,赐给茶籽,并教他们仿诸葛亮帽子建屋居住。清朝时攸乐山是很重要的一座茶山,由于地位重要,清政府曾在雍正七年(1729年)设过攸乐同知,隶属普洱府。历史上攸乐山曾有年产茶叶2000多担的记录。民国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产量下降。
     现在的攸乐古茶园主要在亚诺村为中心向四周散射,以龙帕山最为集中。另外司土老寨、么卓、巴飘也有老茶树分布,古茶园海拔1200~1500米,面积约3000亩,很多是几百年古茶树。茶种基本是大叶种,偶有小叶种杂之。历史上攸乐山不制作紧压茶,晒青茶毛料主要提供给倚邦、易武、景洪等地去加工。历史上著名的“可以兴”茶砖据说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
     攸乐山的基诺族有悠久的制茶历史。现在还保留着制作火烧茶的特殊工艺:把茶的鲜叶用一种称为“冬叶”的植物叶子包起来放到火炭上烧烤,当外面的“冬叶’’烤干后把里面的茶取出,可以现煮饮用,也可以揉后晒干留着饮用。
     攸乐老树茶的特征条索黑亮,比易武要紧结,苦涩比易武要重,回甘较好,汤质较滑厚,有山野气韵。



倚邦古树茶

     倚邦位于勐腊县北部,属象明乡管辖,是一个古茶区。古倚邦茶区内有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古倚邦茶区海拔差异大,最高点山神庙1 950米,最低点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只有565米。
     倚邦茶区产茶著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熠崆、架布、曼拱等。茶区种茶历史悠久,在曼拱古茶园中还保留着基部径围1.2米,高6米,树龄500年左右的古茶树。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倚邦的小叶种茶有说法是明末清初由四川人带来的,小叶种不像大叶种那样苦涩浓烈,在六大茶山区种植后既保留了小叶种传统的香甜柔和,又增加云南茶区的山野气韵,倚邦小叶种茶一到清宫内,自然被皇室所看中,定为贡茶,大小叶种混生的曼松茶成了六大茶山中地位最尊,价格最高的.
     麻栗树村位于倚邦西面,在象明至倚邦大路22公里处向左岔入2公里。全村25户,全是彝族,有的住户是外迁后因茶价好又迁回来的。村子周围有古茶树约一百多亩,每年产春茶1500千克左右,雨水茶、谷花茶1 500千克左右。所产茶有专人订购一部分,自销一部分。茶树是小叶种大叶种混生。
茶树没有矮化过,全部成乔木状生长,最大茶树离村子约半公里,树干基部直径超过30厘米,在这片茶园里,干径在1 0至20厘米,高度超过3米的大茶树有好多棵。麻栗树村没有台地茶,茶树基本长在林中。为保护茶叶品质村里定有罚款规定:凡从外面带茶进村卖的村民要罚款。
     麻栗树属于倚邦茶区茶树保存较多,生态较好的茶区之一,这里种茶历史也很久远。村长叶自明家居住在麻栗树已有6代。
     曼拱也是倚邦茶区老茶树保留较多的茶区,曼拱及周围村子还保留下很多老茶园。很多茶树生长在林中,生态环境很好,而且没经过矮化,都成乔木状生长。在曼拱茶区茶树生长最好的在称为大树林的山上。
     大树林也叫大黑树林,距曼拱约4公里,不通汽车,大树林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地方,这里比曼拱要高出100~200米,有很多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森林覆盖率高,茶树生长于林中。大树林现只居住着两户人家,是兄弟俩,他们的母亲曹慧英是倚邦土司曹氏的后人,距他们的住房一百多米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曹氏家族的这一支系已有8代定居此地就是为傍着茶马古道守着周围的古茶林。由于位置的特殊,在茶马古道繁忙的年代这里几乎每天人来人往,住宿的、吃饭的、喝水的过往茶商很多。曹慧英老人已经80多岁,每天喜喝酽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谈起茶马古道如数家珍,还大树林属于曼拱村二队,这里约有古茶园80多亩,茶园中小叶种占相当比例。在大茶树最集中的地方,在约一亩地的范围内长着干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茶树数十株。由于大树林生态环境好,有茶商用高于曼拱的价格订收大树林的茶。
     倚邦茶的特征是:倚邦是小叶种为主,芽头较小,条索黑亮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香气显,由于长于山野,环境好,山野气韵好,杯底留香。



曼松古树茶


     曼松茶的火爆应该源于《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的介绍“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  “皇帝指定五大茶山中的曼松茶叶为贡茶,其他寨茶叶概不要”。这一说法的可信度不去讨论,但“皇帝指定五大茶山中的曼松茶叶为贡茶”这句话就很厉害了,看到这句话的人第一映像就是要找点曼松茶来品一品到底有多好,也过过皇帝贡茶之瘾。而加剧曼松茶火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曼松茶已几乎没什么产量,极难得到。曼松茶品质口感为什么好?-般解释是“曼松茶是小叶种所以香甜好,苦涩不显”。
     曼松的实际状况怎么样呢?
     曼松隶属勐腊县象明乡,位于象明乡政府所在地大河边东北方,直线距离1 0公里,从倚邦看,处于倚邦东南方,直线距离也是约10公里,位于北纬22度08分,东经101度23分,海拔1340米。在2010年以前从象明或倚邦去曼松都没有汽车路,只能乘摩托车或走路,山路超过15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1 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取消私营茶庄,实行计划经济后,只有勐海茶厂生产少量普洱茶,远离勐海的很多古茶园不再收购茶叶,过去靠茶维生的茶农无处卖茶只好砍去茶树改种粮食,在地边埂上留少量茶树自采自饮。曼松古茶遭到了一次不得已的破坏。曼松寨地处接近山项的大山之上.无平地,缺水源,茶既然没有收入,种粮也收获甚微,曼松百姓生活艰难,于是在政府帮助下,在1984年前后曼松全寨外迁,大部分村民迁到了距原曼松寨近两小时山路的山脚小河边曼松新寨居住。20年后当普洱茶重新炒热,曼松茶又被人们重新追捧时,曼松茶园已经淹没于林木草丛之中。20多年后,曼松居民根据脑海中的映像重新步行近两小时山路回到原来的茶园,在已经被树林和杂草淹没中重新找到零散的茶树,再零散的采集一些曼松茶回去加工,一个人每次用5—6个小时采回去制成的干毛茶常常只有几十克。这就是近几年的曼松茶产量。一年干毛茶估计只有几十公斤。 2010年以后呢?现在一家公司已租下曼松及周围数千亩山林开始开辟新茶园,新公路已开到古老的曼松茶山,新茶园采取清灌木、清杂草,清一部分树木,保留部分树木后种植新茶方式开发,开发之后原来曼松古茶区将全部融人新茶园中,数年之后,冠以“曼松茶”之名的普洱茶会数以吨计的出现在市场上。
     真实场景:
     201 0年4月某一天,晚七点左右,象明乡大河边一饭馆内,有四张桌子有客人吃饭,都是外地茶商或爱茶之人,其中有两张桌子上是当地人接待外地茶商,几杯酒下肚后,两张桌子上的当地人几乎都在赌咒式的表态“一定帮你搞到曼松茶”,而外地客商也同样在表态“只要搞得到多少钱都不管……这就是曼松茶。 2009年是800元一公斤,201 0年1 800元一公斤。它成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象征物而不再是一种商品。
     过去一直说曼松以小叶种为主而苦涩淡、甜香好,其实曼松是大小叶混生,大叶为主,其比例情况与倚邦其他茶区大体相似。老曼松村在80年代初因缺水和耕地搬迁到新曼松村。到90年代随着普洱茶开如升温,曼松村民开始从原来茶园移茶树到新曼松村种植,移植中发现大叶种难移活,小叶种成活率更高,于是大量改移植小叶种,移植的结果曼松古茶园仅保留下三百多株古茶树,基本是大叶种,而且大多数是过去砍过后从老树桩上发枝的老茶树。
     但曼松茶有一个明显特点是有相当比例茶树叶片比较绿、比较厚。
     曼松土壤基土为紫红羊矸石土。
     曼松茶特征:条索紧结黑亮,汤色淡金黄,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强,杯底留香较好,苦涩不显,汤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快较好,汤质尚饱满甜滑,耐泡度较好。



老班章、新班章古树茶

     布朗山乡位于勐海县城南方,从县城到乡政府所在地有9 1公里.布朗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西南接缅甸,面积1 01 6平方公里。布朗族先民濮人是公认的最先种茶的民族,布朗山乡及附近区域是老茶园分布较多的地区,由于受土壤、气候、海拔、生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个区域的茶叶茶气足、茶质好名气也大。著名的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都分布在这个区域,在布朗山乡的东面就是景洪县著名的勐宋茶区。
      易聘号极品老班章古树纯料古树茶也在此。
     布朗山乡的老树茶分布较广,很多村寨都有老茶树,专门有茶厂、茶商生产称为  “布朗山”的老树茶。布朗山老茶树最集中的地方还是在班章村委会下辖的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三个村寨。这三个村寨老茶树数量占全乡老茶树的90%以上。
     老班童在布朗山乡政府北面,是一个哈尼族村寨,乘车从勐海到打洛的公路行10多公里后到达勐混乡岔路口,从岔路口向东沿田坝中的车路行车1 0多公里后开始进入山区,再沿山路行约30来公里就到达老班章。老班章也叫下班章,有114户,460人,海拔1700米,古茶园就分布在寨子周围和寨子中。在去老班章的路旁就有古茶园。茶园生态环境非常好,与森林共生,树龄古老,都是标准大叶种,茶树粗大年代久远。茶树龄和生长的野生环境决定着老班章的茶质好、茶气足、山野气韵强。老班章在普洱茶界被认为具有“茶王”的地位。2007年老班章春茶卖到每公斤1 000元,之后普洱茶市全面下跌,但到了2010年老班章春茶又回到2007年的价格。
     新班章也叫上班章,是哈尼族寨子,新班章寨是从老寨迁出建起来的。新班章距老班章7公里山路。新班章的老茶树主要分布在老寨周围,海拔1 600米,与老班章一样:茶树粗大古老,与森林伴生,生态环境好,茶质好、茶气足、山野气韵强。新班章的老茶园已无居民。为防止外面茶叶流入,保证班章茶的质量和名声,新班章村民组织起来在路口值班检查进入人员,严禁外面茶叶进入。现在新班童寨子周围的茶园则是迁出后种的.已有40年树龄。
     品鉴老班章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看条索外型。老班章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因此条索粗壮,芽头肥壮且多绒毛,很少有其他茶区的茶有如此肥壮的条索、芽头的。
     二、嗅香气。老班章生态好、树龄长,有强烈的山野气韵,嗅散茶和茶饼有很突显的古树茶特有之香,番型似乎在兰花香与花蜜香之间。老班章的香气很强,在茶汤、叶底、杯底上都可以嗅到,而且杯底留香比一般古树茶更强更长久。
     三、观汤色。3年内的老班章汤色金黄明亮.3年之后金黄开始向黄红转变。
     四、品滋味。老班章茶在传闻中是苦涩强烈,这种认识比较片面,老班章饮之的确苦涩强烈,而且苦又比涩明显,但是老班章的苦是苦中带有甜的苦,并非只是单纯的苦,老班章因为苦中带有明显的甜因此是比较受用的苦。另外老班章的苦涩退化很快,一分钟左右就转而回甘,饮过老班章之后整个口腔和咽喉会感到甜而滑润,而且时间会很长,如果没有吃什么刺激性食物,这种甘润感会持续几个小时。
     五、感悟茶气。老班章长于山野,树龄久远,故而老班章的茶气强,在饮时可以感觉到,而且饮后手、脚、头、背等会发热微汗,当然这种发热感因各人的身体感悟不同会有差别。
     六、试耐泡度。老班章在正常投茶量的情况下可以冲泡十多道仍有香甜和回甘,且叶底也有老树茶特有香气,不会出树叶味。
     七、看叶底。老班章叶底应该比较整齐,若非解饼时撬碎则应该叶、芽完整,而且叶、芽粗壮,三五年内的叶底黄绿色。
     老班章春、夏、秋茶的外型基本相同,如果夏茶因干燥时天气不好闷着,就会外型和叶底稍有花杂。口感上夏、秋茶的苦涩明显低于春茶,但香甜和回甘则不输于春茶,因此喝老班章会觉得夏、秋茶更好喝。
     目前市场上打着老班章名号的成品茶很多,由于老班章每年产量有限,纯正老班章大多在爱茶的藏家手中,因此可以进入市场柜台销售的纯真老班章是很少的。市场上做假的老班章大约有三种:一种是用老曼娥、新班章老树茶充当老班章。由于老曼娥、新班章茶外型、条索、口感很似老班章,因此鉴别也最为困难,老曼娥、新班章与老班章的主要区别是在苦涩的持久度上,老曼娥持久度最长,新班章次之。至于外型与香甜、回甘上的微小区别一般喝茶人较难区分。还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新班章茶是指新班章寨子搬迁出来前老寨的老树茶而不是现在新班章寨子旁的茶'这些茶树只有40年左右树龄。
     第二种是用勐宋苦茶作基础,拼上其他茶制成。这种做法是利用了很多人对老班章只闻“苦”名而未品过其香甜甘润的原因而制作。这种茶的鉴别比较容易,从外型上看,条索不像老班章那么整齐粗壮,尤其没有老班章的粗壮多绒毛的芽头,饮之苦涩明显但汤中基本无甜感,苦涩较持久,香气不够强烈持久,回甘一般,叶底稍杂且不肥壮。
     第三种是直接无章法乱拼制,随便拿些粗壮些的,苦味重的台地茶制作,这种“老班章”从外型、口感与老班章都有明显区别,很容易区分。
     市场上还有一种老班章熟茶,如果见到了不必问不必说,哈哈一乐也就行了,如果还去问“这真是用老班章发酵的?”那就该别人笑你了,要知道老班章纯正生饼都难寻怎么会有人用老班章来做熟茶。


老曼娥古树茶

     老曼娥隶属勐海县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管辖,老曼娥也写作老曼俄,是一个古老的布朗族寨子.建寨已有1300多年。布朗族古代称濮人,是最早驯化、栽培、制作茶的民族。
     从新班章到老曼娥车路约1 0公里。老曼娥寨子建在大山的一个相对平洼处-有143户,700多人,海拔1 200米。茶树分布在寨子周围,茶树粗大古老,茶园中有很多大树,野生环境好,茶质好、茶气足山野气韵强。
     整个布朗山乡的茶叶由于同在一个茶区品质都很好,其中老班章茶的名气最大。其共同特征是:条索黑亮稍粗长,芽头肥大,茶味重,苦涩强,茶质好,汤质饱满,山野气韵强,饮后口中滑润感好,回甘强且久。再一个特征就是转化速度快,存一年后的老班章,汤色就会转红,苦涩就会明显降低。老曼娥与老班章比较,条索外观、茶香、茶气、苦涩度、茶汤、叶底很相似,主要区别在苦涩的持久度上,老班章苦涩虽重但退得快,老曼娥苦涩持续时间要长一些。


南糯山古树茶

     南糯山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据传说有一年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视,当地哈尼族头人设宴招待,席上的笋酱让土司吃得十分喜欢,于是要求哈尼族每年要进贡笋酱,南糯山因此而得名。
     南糯山是江外茶山中十分重要的一座,种茶历史悠久。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不服水土,生了眼病,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而也有人称为孔明山。诸葛亮征南中是没有到达滇南的,诸葛亮植茶只是一种愿望,一种传说。真正最早在南糯山种茶的是古濮人。后来哈尼族迁入又继续开发。从南糯山茶树种植、发展的历史看,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段在上千年前古濮人最先在此种茶。第二段哈尼族迁入南糯山后种植发展。第三段是民国时期,1938年成立了“云南思
普区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种植茶树,采用当时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种成台阶式,即台地茶种植。还从印度运来茶机设茶厂进行茶叶生产。第四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南糯山成立茶叶试验站,勐海茶厂在山上设初制所进行茶树种植和生产。第五段是80年代响应政府号召搞大规模茶园开发,这期间有不少古茶树被清除改植新茶或者矮化改造。现在南糯山是乔木老树茶、矮化老树茶、台地茶三种并存。南糯山被称为茶树王的栽培古茶树,基部径围达1.38米,树龄800多年,可惜在1 994年死去。在茶树王旁2米左右的地方,现还存活着一株干径超过20厘米的大茶树,据说是茶树王的儿子。后来人们在半坡寨古茶园中新命名了一棵茶王树。
     南糯山位于东经100度 31分~100度 39分,北纬21 度53分~220度01分之间,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18℃,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南糯山村委会辖30个自然村寨,居民均为哈尼族。茶园总面积有21 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 2000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竹林寨有茶园2900亩,古茶园1 200亩。半坡寨有茶园4200亩,古茶园3700亩。姑娘寨有茶园3500亩,古茶园1 500亩。南糯山古茶园由于分布较广不同片区的茶的口感滋味有一定区别。
     南糯山茶的基本特征是:条索较长较紧结;一年的茶汤色金黄,明亮;汤质较饱满;苦弱回甘较快,涩味持续时间比苦长,有生津;香气不显;山野气韵较好。
     确康的祖上是南糯山哈尼族头人之一,确康在1 955年代表南糯山哈尼族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到北京观礼,并将南糯山茶叶献给毛主席。确康老人工作后改名李初康,一直在勐海茶厂工作至1996年退休。


贺开茶区古树茶

     贺开茶区位于勐海县勐混乡贺开村,从勐海沿着打洛方向的公路南行10多公里到勐混岔路口,右行是乡政府所在地,左行从田坝中的道路经1 0多公里后到达田坝边的贺开村,贺开村旁有一个从山中迁出的拉祜族寨子曼迈新寨,它与曼迈老寨同属一个村民小组管辖。从贺开村起山闻车路进入山区。贺开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贺开村民委员会下属的曼迈老寨、曼弄老寨、曼弄新寨三个村子周围。很多老茶树就生长在村民的房子旁边。古茶园距贺开村9公里。
     曼迈老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三个村子都是拉祜族,三个村子相距约1公里,在三个村子周围分布着大约7000亩老树茶园。这一带海拔在1400~1700米。
    贺开茶区的茶树分布特点是;1.威大片相连,面积大。2.植株密度大,很多茶树之闯相距只有1-2米。3.树龄长,绝大多数茶树都是干径在10~20厘米,有相当一部分超过20厘米,树高多数都在2米多,少数超过3米。4.在茶树上有很多寄生植物,包括兰科植物,还
有螃蟹脚。5.茶园与村寨相连。6.树木砍伐较严重,茶园中的大树所剩不多。
     在曼弄新寨村子中央车路旁,有一棵大椿树,大榕树的怀抱中居然生长着一株老茶树,它成了曼弄新寨的一个标志也成为古茶山的一个奇观,
    贺开茶区在西双版纳一般称为贺开山,在普洱则称为曼弄山。到版纳问曼弄山很多人不知道,在思茅问贺开山同样少有人知。
     贺开区的村民已经有很好的品牌保护意识,在曼弄新寨中央立有一块木牌,写着:山上鲜叶禁止外流,山下茶叶禁止进山,违者一次罚款3000元。
     贺开茶的特征是:条索黑亮紧结、稍长,汤色金黄明亮,稍苦涩,涩显于苦,苦化甘较快,涩稍长,汤质饱满,山野气韵较强,杯底香明显且较持久。


点按钮分享或收藏到微信等

    


上一篇:史上最全的云南古树茶资料(中)
下一篇:平河古树茶的简介与品鉴

本站推荐文章

image
             

本栏目最新文章

image

本站最新文章

image